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第3場/陳雪〈我從動物身上學到的事〉現場報導(2)

9/21去參加的講座活動,寫了一篇報導文跟大家分享~
這也是 #放牠的手在你心上 的活動
Year Shih

主講人:陳雪老師
主題:我從動物身上學到的事

「和動物相處是很單純的,我們永遠不會去計較自己為他們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回報。同樣的,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也很單純,就是為了活下去。」

921,一個曾經標示著震災、當天卻意味著風雨欲來的日子,在台北光點的演講廳中,搖撼我心的不是捲捲狂風,而是陳雪老師一席分享所帶來的感動。

提起陳雪,第一個聯想到的名詞往往是「作家」而非「動物」,也正如老師自己所說,除了短篇小說〈貓死了之後〉,她鮮少在作品中述及動物,但平時有關注陳雪臉書的人就知道,她和伴侶早餐人一起養了兩隻貓──三花與饅頭。然而看似日常的貓奴生活,對陳雪而言,卻是一趟學習「去愛」與「能愛」的漫漫旅途。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陳雪的身邊總是有動物相伴,她的父母都養狗,觀念卻截然不同。父親喜歡炫耀,愛養看起來高貴名種的狗,即便家境不優渥仍花錢洗澡美容。母親心慈柔軟,連螞蟻都不忍殺害,不僅餵養路上的流浪貓狗,連陳雪偶爾興起豢養的小動物,總也由母親接手照顧。

畢業後,陳雪一人搬到了台中,租了間套房開始寫作的夢想,在拮据生活和坎坷戀情中,某次她路過寵物店,竟花了整整一個月的薪水買下一隻白波斯小貓。伏在胸口呼吸安睡的小貓,彷彿就是孤單的自己唯一的慰藉。但三個月後,貓咪得了腹膜炎死去,那一次,是她第一次意識到有個小小的生命在手心中消逝;也是從那次之後,令她有了不想再養動物的念頭。

彷彿命運更像是巧合,與陳雪展開第一段穩定感情的女友,又是個喜歡動物的人,她再度肩負照顧那些貓狗的責任,也順應父母的期望,和女友一起回家創業。那是一段壓力沉重卻又無法改變的生活,再加上感情也逐漸出現問題,令陳雪總感覺身不由己,好幾次逃離家又被找回。

那時,常常陪伴著她的,是一隻名叫「小胖」的狗兒。
陳雪記得,向來被家人認為情感疏離、無情的自己,每天倒完垃圾後,會一個人坐在黑暗之中,流下無人看見、不知所措的眼淚,可是小胖竟像通曉人性一般,會抱著她的頸脖,默默地舔去那些眼淚。

後來,陳雪終於又逃了,拋下事業、家人、女友和那些貓狗們,借住在朋友家。只是,當她返回,聽到的卻是小胖被送走、因為絕食而死去的消息。小胖離開,陳雪並沒有哭,卻也從此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再締結一段親密關係」,是一個不懂得去愛的人。

十多年來,在情感裡輾轉流離,終於,陳雪與早餐人曾經分手又再度相守。但,唯一讓她猶疑的,卻是「早餐人有貓」這件事,加上對貓毛過敏的皮膚,她該如何去面對?

開始與兩隻貓的「同居生活」,雖然自己又成了照顧者,但陳雪仍與貓兒們保持著一段距離,絲毫不覺得自己是他們的飼養者和家人,直到去年其中一隻貓「三花」生病──老年貓的慢性腎衰竭,加上治療時併發的四肢潰爛;在醫療與照顧的過程中,她意識到自己對三花的關愛與不捨,更從與疾病努力奮鬥的三花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動物求生的堅強。

面對繁瑣的餵食、給藥,陳雪執拗地一一做到,一人一貓窩在小房間裡彼此支持、共同奮鬥。當夜裡三花跳上床鋪,微微水腫的身軀窩伏在她的腳邊,令她感受到暖暖的體溫時,人與貓的距離早已經不復存在。

因為三花,她知道自己不再是年輕時那個無力改變命運的人,知道自己已經懂得如何去解決生命中所遇見的問題而非逃避。與動物之間,陳雪曾經無視過他們,也放棄過他們,但犯過錯誤之後,她學會了去愛他們、去對他們負責。

「從動物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就算為了照顧三花,無法出遠門、無法離開家很久,但這樣可以「去愛」的付出,比什麼都要來得珍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