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第10場/廖鴻基〈尊重生命是善待自己的開始〉全文連載(1)

講題:尊重生命是善待自己的開始
講師:廖鴻基(作家/黑潮海洋基金會創辦人)
時間:10/20(日)14:00~16:00
地點:羅東高中演講廳(宜蘭縣羅東鎮公正路324號)

今天的主題是「尊重生命是善待自己的開始」,我想尊重兩個字講起來容易,其實要做到並不容易,因為每個人一輩子都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學習。我想生活當中是一步一腳印,每個人都在生活中回頭看看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痕跡,然後從中得到一些啟示,補充一些養分,就像每一棵樹一樣,都得經過一些洗滌、然後吸收養分,才能夠著根、成長、成熟,其實人也一樣。


那為什麼說尊重生命是善待自己的開始?因為不懂得尊重生命就會自以為是,只看重自,己不會善待其他的人,不會看重其他的生命,就會變得自私。這樣的生命態度,也許在未來會變成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尊重,而學習的過程,我是覺得所有的努力,點點滴滴都會回報在自己的身上,最後都會累積在自己身上,所以說善待自己的開始,就是從這樣的一個基礎來做。

◎當一個人成熟,尊重生命的態度是必要的

2009年我曾經到台中高美濕地,結果一到那裡有點嚇到,因為雖然資料說,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一片草都是台灣特有種,可是我看到一群人就這樣子走下去,走到濕地,還特別開出路,就是把這個草給砍了開出一條路,這麼多人走到海邊去,我看著這些父母帶著小孩,拿著桶子拿著鏟,就在那邊抓在那邊挖,後來我看著小孩提著一桶,裡面有招潮蟹、有很多蟹類,我就過去問小朋友說:「要帶回去做什麼?」他們說:「帶回去養。」我說:「如果你愛他的話,把他放回去他們會更快樂。」可是當我這樣講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就瞪了我一眼,好像覺得我多管閒事。也不方便再多說什麼,我只能說小朋友帶回去是養不活的,絕對養不活的。如果抓來吃的話,都還需要懂得有所節制,何況是抓回去養著玩,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突顯台灣對於生命教育的這個部分,對於動物權益、對於周遭環境生態,恐怕在宣傳教育這部分都還不夠。我個人覺得尊重生命是一個全人人格的指標,當一個人成熟一定會需要懂得尊重,尊重環境、尊重生態、尊重生命、這是一個必要的基礎。當一個人成熟,尊重生命的態度是必要的

關於「放牠的手在你心上」這個活動,雖然我有養狗的經驗、養過貓的經驗,但後來就決定不養了,因為我覺得養動物好像都會帶有一些悲傷,因為牠們都會有病痛,我們的生命比他們長,總是要看牠們走,跟牠們道別,這種悲傷我覺得我不想再承受,所以後來就不太去豢養,所以有關於動物,我只能用我的經驗來分享,而我的經驗就是跟海洋接觸,算是二十多年來所觀察到的種種現象,可以在這裡分享有關尊重生命這個主題。

我想台灣是個海洋環境十分優渥的海島,因為它在一個陸棚的邊緣,北半球流速最快的黑潮,靠近東部,帶來了許多大洋性的生態,魚類資源相當的豐富,地球資源有兩萬四千多種,台灣已經記錄到兩千八百種,占十分之一以上。提到這裡,我們也許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魚類資源這麼的豐富,除了我們會抓魚會吃魚,台灣有幾個人研究魚類成為魚類博士或魚類專家?好像沒有太多人。台灣有幾個人將魚當作題材來書寫?好像沒有太多人。老天給這個海島非常好的資源,可是也許我們不夠尊重,讓我們失去了一些機會,所以如果我們懂得尊重的話,我們將得到更多機會,因為善待自己。

以魚類來說,台灣堪稱擁有一流的魚類資源,美國的魚類資源不如我們,可是人家老早就寫了「老人與海」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些機會,那失去機會最主要的原因我覺得就是對魚類缺少尊重。如果我們不只吃魚,不只知道怎麼料理魚好吃,除了海鮮文化以外,如果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魚其實是美麗的生命,牠們在另外一個不是空氣的介質裡生活,可以看到他們因為水阻的關係,所以身體的流線,比起很多陸地上的動物流線都還要美麗,流線型、炸彈型等等。再加上保護色的關係,所以牠們披在身上的這些紋彩,真的是藝術家最難捕捉的。除了食用牠,當成我們的蛋白質以外,其實可以進一步去欣賞牠的美,從欣賞的過程當中,其實是在學習如何尊重魚類。不是說不能吃魚,而是說除了吃、除了滿足我們的腸胃,也許牠們也可以提供給我們美,提供我們心靈的感受。海水慢慢捏塑,細心雕琢的魚體原本美麗。

◎台灣只剩下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

我在魚市場做了觀察,我們的魚市場在拍賣的過程,經常會有人把腳踩在上面,要當作食物也不該這樣踩,我想這是最起碼的尊重,可是我們連這個尊重都沒有。一個踩過就算了,另外一個又來踩,一條魚在拍賣的過程會被踩過好幾遍,我想這個已經顯示我們是不太懂得尊重漁獲,難怪我們會失去一些機會,因為我們可能只懂得吃牠,不懂得得到牠其他的養份,得到牠其他的養份必須從尊重開始。所以我們的魚市場,漁獲舖了滿地,人卻走來走去,吐一口檳榔汁。很會抓魚、很會吃魚,可是不懂得尊重漁獲。魚市場都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現象。

終於找到某個魚市場,能欣賞魚是美麗的,雖然她只是一個歐巴桑,拍賣以前她蹲在那裡動手把每一條魚排列整齊,有魚販勸她說:「等下就賣掉、吃掉了,何必多此一舉?」歐巴桑總是頭也不回的簡單回答說:「我抓的魚排整齊才要賣。」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我蹲下來拿著相機對準她,我知道一定能夠拍到精彩的。我想尊重,其實就這麼簡單。不單單只是食用牠,也許牠可以提供我們生命的啟示,提供我們美麗的感受,讓他們留下動人的容顏。並不是說不能吃魚,在當作食物的過程,也許我們能夠用尊重的態度而得到其他的養分。

一個歐巴桑懂得尊重,一個魚市場的角落就變成這樣,我想這就是一個尊重所呈現的結果,可見我們的魚市場絕大部分會抓魚,老天給我們海洋魚類資源,可是被我們糟蹋了。太多太多例子可以講。翻車魚可以吃嗎?大多人說可以,那應不應該吃?也有人回答說不應該。可以,又不應該,講個道理好嗎?不應該吃的道理,竟然很多人回答都是說「好可愛」,那不可愛就可以吃嗎?當然不是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回答,不能吃的理由從我們進一步了解牠的生態,或許就能夠讓我們學習尊重的過程。

這種魚的名字叫 「翻車魨」,魨科的魚類,也叫曼波魚,我們台灣人稱牠「魚截」,魚切一半,留下上半身下半身不見了,形體十分的特別;我們也稱他「蜇魚」。英文俗稱「太陽魚」,不是長得像太陽,而是牠的行為很特別,一般在水面三四百公尺的深度活動,當陽光亮麗海況許可的情況下,牠會推出水面,浮到水面之後竟然做一種其他魚沒有的行為,會橫躺在海面上曬太陽,好像在做日光浴一樣,這樣來形容牠的行為特別。形體特別加行為特別等於活化石,珍惜都來不及了,研究都來不及了,可是台灣偏偏大量的吃牠,大量的捕牠。過去是沒有人吃牠的,因為牠的肉真的沒什麼味道,水分又多,可是在花蓮縣政府辦了好幾屆的「翻車魚祭」活動,鼓勵觀光客遊山玩水之後,就大量的吃翻車魚,當觀光客大量吃翻車魚之後開車要回家,心裡有嚴重的負擔,他開車會翻車……所以就建議我們的政府要把牠改名字,經過票選之後就把牠改成叫「曼波魚」。

這種事情大概只有台灣會發生,吃這種魚已經不應該,然後吃到怕自己會翻車又把牠改名字,沒什麼道理的,所以從這些事件這些現象,可以顯示我們是不懂得尊重漁獲的。難怪我們真的是很難從魚的身上,再得到其他的養分,這是我們對待魚的方式。所以雖然改了名字,改成比較歡樂的「曼波魚」,可是翻車的不是人類,而是牠們,因為一夕炒作成功,牠幾乎代表花蓮的海產,到花蓮的觀光客大概都指定要吃這種魚。因為供需的關係,所以漁人發明了曼波魚的吃法,大量的掃蕩,所以翻車的是牠們。我們吃到殘忍的地步,把牠的眼睛挖出來吃,說牠膠原蛋白豐富。其實膠原蛋白,豬皮就比牠豐富了,我們莫名其妙地為了膠原蛋白來做這種殘忍的事情。過去我們對於所有的魚類,大概只負責吃,什麼都不管,吃到台灣只剩下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了。(記錄/Di Gua Ma,編輯/黃宗潔、Kar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