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第10場/廖鴻基〈尊重生命是善待自己的開始〉全文連載(4)

講題:尊重生命是善待自己的開始
講師:廖鴻基(作家/黑潮海洋基金會創辦人)
時間:10/20(日)14:00~16:00
地點:羅東高中演講廳(宜蘭縣羅東鎮公正路324號) 

之前沒受過生物訓練,因為工作上的需要,那段時間我讀了幾本關於鯨豚的生態書籍,想更進一步的了解牠們,才會懂得如何跟牠們表達善意。果然,一群海豚家族,如果對牠們表達善意,一兩個鐘頭之後我們有機會縮短距離,牠允許我們更靠近一點,那時候我們就可以從容的紀錄牠們。有時我會下海去跟牠們游泳,戴著蛙鏡穿著蛙鞋游到牠們的身邊。我問過我的學生說,游過去做什麼?學生回答都相當一致,他們說:「老師!騎上去當海王子。」哈,海豚是用來騎的嗎?


不曉得為什麼在台灣很多人都會這樣認為?好不容易跟海豚終於有了一個新的和善的關係,不要再獵殺牠們,從此之後,我們用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方式來相處,我代表這個海島,牠們來自於太平洋,這因緣是多麼的難得,所以必要尊重。游到牠們身邊,手背在背後,這麼多年來,連觸碰牠們都沒有,不曾出手觸碰,我想這是最起碼的尊重,我只是游在牠們的世界裡頭觀察牠,我只是跟牠眼神交會,牠看著我,我看著牠,這樣並肩同游,那樣的滋味真的無法形容,我只能說短短幾分鐘已經改變了我的一生。

◎看遠的不要看近的,看寬的不要看窄的

一九九七年七月,賞鯨活動開始了,我們終於有機會跟這些海域的動物更進一步的接觸,我們能夠到海域裡頭拜訪這些海島的鄰居,從這樣的過程,我學到很多。從海上靜靜的觀察鯨豚,讓我回到陸地上時懂得看看海鳥、懂得看看昆蟲,過去我很少注意這些,可是從海上接觸鯨豚之後得到一些啟發,深知台灣的生態之美,不管是海上或是陸地上。特別是這種在場的感受跟觀察,在甲板上近距離跟牠們接觸,這種在場我覺得是種偉大的力量。舉個例子說,在教室裡頭,我常常跟學生用四個鐘頭來講鯨豚生態,我在台灣算是少數跟鯨豚接觸頻繁的人,所以講鯨豚生態講得還蠻精彩的,我也帶他們到海上去,跟一群海豚接觸,我發現那四個鐘頭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海上的這十分鐘、十五分鐘,因為他們在場,這是他們的經驗,所以走出去是一件蠻重要的事情!

接觸賞鯨活動之後我並不想把它當作是純粹的育樂活動,我希望它也是台灣難得看到的海洋教育平台,育樂活動和海洋教育平台之間最大的關鍵就是解說員,解說員如果稱職的話,很快的會寓教於樂,把育樂變成一個海洋教育。推出賞鯨活動的時候,並沒有海洋解說員,所以自己跳到第一線當解說員,在賞鯨船上擔任解說員長達四年的時間。印象深刻的解說經驗是,我記得有一年的七夕情人節,我在船上擔任解說,發現海豚經常兩隻兩隻游在一起,頭貼著頭身體貼著身體,很親密的關係。海豚彷彿知道是情人節,所以這一天成雙成對恩恩愛愛游在一起,連海上的換氣呼吸都在一起。

那天來到甲板上的遊客也都是情侶,所以情人節這天弦內弦外恩恩愛愛,只有我一個人孤單的拿著麥克風解說,心理嚴重的不平衡,就拿著麥克風告訴遊客們說,牠們跟情人節無關。特別強調「無關」這兩個字,其實我只是要他們來問我說:「那牠們是什麼關係呢?」我好賣弄一下自己的鯨豚常識,平衡一下自己不平衡的心理。果然一陣子過後,前甲板的一對情侶回頭瞪了我一眼,就問說:「牠們是什麼關係?」機會來了,我就大聲回答:「牠們跟母親節有關、牠們跟兒童節有關,了解鯨豚生態的都知道,這麼一對一對在一起的稱為『母子對』,這是媽媽跟小孩的關係。」只是沒想到又隔了一陣子,同樣那個女的又回頭瞪了我一眼,就問了一句:「那爸爸呢?」這就超過我的理解範圍,真的很難回答,我怎麼知道牠爸爸跑哪裡去了?所以這是海上解說經驗的一些過程。

帶學生到海上去,其實是想讓他們有機會站上更寬敞的舞台,所以安排航行體驗的課程,可是發現他們通常都把這樣的課程鎖定為「賞鯨課」,認為到海上去就是為了看見鯨豚。我告訴他們更重要的是看山看海,鯨豚只是海洋的一環,很難得到海上去,可以用另外一百八十度的視野,回頭看看這個海島,看山看海。看遠的不要看近的,看寬的不要看窄的,我這麼提醒他們,其實也是因為如果出了海之後頭低低的一直看著海面,期待海豚從那裏跳出來,會暈船暈得很快,所以鼓勵他們看寬的不要看窄的。

可是這種海洋動物明星,仍然是最吸引他們的,所以帶他們出海許多年來,他們在甲板上的表現非常清楚的都分成四個階段:年輕人體力還不錯,離碼頭大概二十分鐘他們都會站著挺挺的眼睛看著海面,期待海豚從那裡跳出來,這一階段還不至於暈船。那三十分鐘過後海豚還不出現的話,就會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時間點會在三十分到四十五分,他們臉上開始出現疲倦的表情,開始有暈船的感覺,一般人通常在這個時間點開始暈船,如果海豚還沒有出現的話就會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超過四十五分鐘後,頭就垂下來開始暈船,這個關鍵點如果海豚還不來拯救他們的話,就會進入第四階段。第四階段就是嘔吐過後跑到船艙睡覺了,寬的不看看窄的就很容易在這四個階段循環。

◎這個海島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

照片中這隻黑色的狗是我在一九九八年成立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我們執行長養的狗,所以他有機會接受甲板上的訓練,經過半年的訓練牠已經可以穿著救生衣在海洋裡頭游泳,這裡水深五百多公尺。我們每年營隊結訓之後,常常租一艘船把學員載到大海去,讓學員跳下海來領結業證書,這隻黑色的狗也陪著學員一起做,你看牠已經游得多麼自在。執行長後來又養了一隻白色的狗,白色的狗就還在適應的階段,從牠游泳的表情就看得出來,上了甲板就暈船,不像這隻黑狗已經變成海洋之子了。我的意思是,其實每個人都能夠通過考驗,考驗只是一個適應的過程。

今年四月,帶創作所的學生去參加黑潮的活動,同學說:「不會游泳可以參加嗎?」我說可以穿救生衣,讓你沉不下去。一個同學問我說:「如果被鯊魚咬怎麼辦?」我就說:「沒關係,漁夫嘛!張一張網子就在船邊把你們保護著,不會飄走也不會被鯊魚咬。」他們就報名參加了。到三海浬把他們放下來,船隻帶著魚網帶著學生一起往外飄,飄到七海浬的地方把他們撿起來,這裡水深一千多公尺,一個同學上來的時候告訴我:「老師,我不會游泳,我做夢也不會想到在水深一千公尺的黑潮太平洋裡面游泳。」

我想生活的領域是寬廣的,跨過領域之後會有很多創意、很多新的念頭、新的思考跑出來,在往外飄的過程中,我會跳水給他們看,爬到船隻的最高點跳下來給他們看,很多朋友都張大嘴巴,我跟他們說:「在太平洋裡頭跳水最大的好處是,絕對不會撞到地。」真的絕對不會撞到地,是絕對安全的。可是這些活動我想我們都需要跨過門檻,都需要有個相對的態度,相對的尊重大海,知道危險在哪裡?然後要克服危險,尊重生命,知道這些道理之後,我們就可以比較泰然的在各種領域中穿梭和跨越,跨過門檻,海洋就開門了。也許有一天你們的旁邊就出現這樣子的龐然大物,讓我們有機會可以感受一下,台灣這個海島的天地何其大?感受一下,什麼叫做「海闊天空」的情境。它不是四個字,不是一個詞,它是一種情境。離開岸緣一段距離之後,我們會發現這個海島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只是我們過去失去這樣的機會去觀察它。

◎ 平平攏是佇海底討吃,我們的位階是平等的

二○○二年我得到另外一個機會,跟著我們的遠洋漁船,從高雄港航行到阿根廷海域捕阿根廷魷魚,而阿根廷魷魚的漁獲量,台灣的官方統計是世界第二,可是每一艘遠釣船的船長都告訴我其實是世界第一!為什麼這樣講?他說:「阿根廷魷魚的漁船捕了魷魚之後,一路賣回來,賣剩了回到台灣還會第二,所以一定是第一的。」我們阿根廷魷魚的漁獲量是世界第一。吃過嗎?看過嗎?滿街都是!所以我們都在使用這些資源。

我幸運的跟著他們來到漁場,經過三十多天的航行來到阿根廷,離岸兩百海浬的公海,這裡雷達顯示近三十浬內至少五、六艘船在作業,我在這裡做了觀察,前幾天我就經常在甲板上活動,看有什麼漁獲?有一次走過網檯,聽到很大一聲「碰碰碰碰碰」,我以為是釣到一隻超級大魷魚,結果回頭一看,釣到了一隻企鵝。這隻企鵝跟著網檯溜滑梯下來,好可愛。我靠過去想碰他,船員告訴我「不要碰!」企鵝兇得很,牠非常非常兇,啄到哪裡哪裡就瘀青,而且會很痛。船員說:「不要動,大副有交代,只要企鵝上來一定要通報大副。」我心裡想:大副應該很喜歡吃企鵝吧。

沒有想到船員跑去通報,大副過來之後,他真的是抓企鵝高手,左手逗弄牠,右手就「啪」的抓住牠的脖子,我心想今天晚上有企鵝湯喝了。沒想到這個大副竟然提著企鵝放回海裡頭去,並且跟牠說不要再來了!我就問大副說:「大副你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大副回我一句話:「平平攏是佇海底討吃。」聽得懂嗎?「平平攏是佇海底討吃。」我覺得這句話讓我十分的震撼!這是我們的動物保育都還未能達到的境界──把牠當成跟我們是一樣的,我們同樣都在海水裡頭討生活,跟我們的位階是平等的,所以這樣子的大副讓我嚇了一跳。

另外因為魷魚上鉤的時候會脫鉤,所以船面經常會來一大群海鳥,就在我們旁邊,在這邊魷魚脫鉤掉下去牠們就過來搶。這種鳥很特別,體型非常大,那時候我不知道牠叫什麼名字,在我的筆記本上面就記錄他們叫做「胖鵝」!真的長得胖胖短短的,長的眼線嘴尖勾勾的,回來之後翻了圖鑑才知道他們是鼎鼎大名的信天翁。所以,我可能是在台灣擁有最多信天翁照片的人,那段時間沒事就拿著相機拍牠們。

有一天中午沒有睡午覺,看到有船員在釣魚,我就趕快跑過去看,船員說不是釣魚是在釣海鳥,他們說在這裡釣海鳥比釣魚容易多了,鉤子勾一條魷魚,丟下去鳥就會過來搶,然後一鉤就可以把鳥鉤上來。我問他們釣海鳥做什麼?要吃牠嗎?船員說不是不是,是因為無聊,殺時間!船員又告訴我:「不要跟大副講,大副有規定不能釣海鳥。」說曹操曹操就到,大副就從那裡走過來,看到船員釣海鳥,當然對這些釣海鳥的船員做了處分,並把他們釣到在甲板上面的信天翁都趕下去,讓牠們回到海裡頭去,同樣講這句話:「平平攏是佇海底討吃。」我對這位大副真的是相當相當的敬佩!(記錄/Di Gua Ma,編輯/黃宗潔、Kar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