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第11場/林宜澐〈不能沒有你〉現場報導

主題:不能沒有你──談談人與動物共組的這個社會
主講:林宜澐(作家,開卷好書獎得主)
時間:2013年10月20日,19:30-21:30
地點:時光1939

「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英國作家維吉妮亞.吳爾芙的這句話,是今天林宜澐老師演講的主軸,演講中老師和聽眾分享了許多其他國家的動物權益狀況,比如說,在法國狗可是要繳稅的,既然狗有納稅義務,那人有的權利牠們自然都要有;在德國,唯有重病無法醫治的動物才會被安樂死,雖然世界上一些地方的動物處境跟台灣相比要好得多,但這樣的差別並非一夕造成的,除了動物之外,老師另以社會對待身障者、消費者及移工的態度為例,指出以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必須要透過描述、談論、書寫或教育才能促成價值觀的改變。



林宜澐老師的獸醫朋友曾告訴他,「人會的狗都會」,這意思不是說狗會開車或打電話,而是動物的情緒與感受能力與人類相差無幾。所以老師告訴他怕狗的太太,流浪狗其實沒什麼好怕的,因為牠們大多因被拋棄的經驗而自卑。動物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這個事實只是因為牠們和人類沒有共通語言時常被忽視,所以才需要動物文學,比如今晚林宜澐老師和大家分享的朱天心散文〈李家寶〉,寫一隻名叫李家寶的貓,因為被送給別人養不吃不喝,最後生病死去,如果這故事沒有被寫下來,也許還要花更久的時間,人們才會理解貓狗並不只是沒有感情的畜生。

林宜澐老師舉的另一個例子,也可以充分說明人與動物關係想像的貧乏。日本導演大島渚有部作品叫《馬克斯我的愛》,大意是一個懷疑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跟蹤她到一棟公寓,發現一隻猩猩和妻子同床共枕,於是他上天下地想找出猩猩確實會跟女人作愛的證據卻徒勞無功,有意思的是,雖然按照老師的說法,大島渚是在諷刺「除了『外遇』難道就沒有其他可能嗎?」但世界上確實存在「動物戀人」,他們並非找不到人類伴侶才跟動物在一起,而是真的喜歡動物勝過人。倫理學家彼得.辛格就認為,對人獸交的反感,可能反而暴露出人自認為高動物一等的想法。

人應該如何對待動物?動物戀人這個模式可能是目前最具爭議的一類,包括聽眾提出的動物園及動物表演、動物買賣,目前並非都有完美的解決辦法,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如同林宜澐老師所說,人絕對不是單獨的存在,必然是依附於與他者的關係網絡中,因此若我們看不見動物,就無法看清自己,這就是不能放棄思考的原因。

(文/林書帆,攝影/時光書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