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第16場/鍾文音〈文學裡的自然與愛物之心〉現場報導

主題:文學裡的自然與愛物之心
主講:鍾文音(作家)
時間:2013年11月15日(五) 13:00~15:00
地點:南華大學

一位普魯士國王曾說過:「我見的人愈多,回到家就愈愛我的狗。」講座開場沒多久,鍾文音分享的這句話,讓在場所有人都會心地笑了一下。

在動物身上,我們看到了最單純、最真誠的對待,但人們何以會去傷害動物?鍾文音認為,人們對動物殘忍,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失去了「文學之心」。真正愛文學的人,不可能粗暴、不柔軟;文學的退後、被邊緣化,讓我們失去了美的心,不懂得善待自然、土地、和所有物種。



雖然鍾文音自承對動物不熟悉,但是她的作品時常出現動物的身影,而她與動物之間,有過許多令人動容的緣分。鍾文音從紐約回到台灣之後,居住在八里,她和社區鄰居共同照護一隻流浪狗,大家都叫牠旺旺,養了10多年。但就在鍾文音某次長時間出國旅行回來之後,再也沒看到旺旺,鄰居說,牠可能已經往生了。過了許久的某一天,淡水河河水將旺旺送到了社區門前的岸邊。

鍾文音相信,旺旺知道自己生命將盡,於是選擇遠走,獨自面對生命的離逝,但牠依然記得回來,向主人告別。

狗兒對人的情感,總是讓身為人類的我們,感到自慚形穢。鍾文音分享了一則令她印象極為深刻的故事。有位聖人帶著一隻狗四處旅行,旅途上遇到了痲瘋病人,一時之間聖人不知要如何面對,但這時他身邊的狗兒卻立即飛撲上去,用舌頭舔病人的膿瘡。這一幕讓聖人感到愧疚,連狗兒都知道病人最需要的是觸摸與安慰。於是聖人用十字架去碰觸病人,並給予祈禱,希望能因此幫助病人減輕疼痛。

後來聖人自己也得了病,狗兒狂奔下山,在某個貴族家門口等著。僕人以為牠是要吃的,於是把食物放到牠面前,但幾天之後,卻發現狗狗完全沒有進食,只是一直等著。僕人走出門,狗狗就轉身向前跑,僕人一路跟著,最後到了聖人的住所,才趕緊幫忙找醫生,治療聖人的病。

「狗狗永遠是先看到我們,再看到自己,但人們往只看到自己。即便心中有愛,卻是私我的愛。」就如同愛情關係,我們常把自己的孤單投射到狗兒的身上,但事實上,有些狗兒其實不適合豢養,但我們卻執意要將牠留在身邊

長久以來商業機制的運作,更使得我們對動物的愛遠遠地脫離了真實。從史努比、Hello Kitty、泰迪熊、到黃色小鴨,我們對動物的愛,被抽象化、可愛化,被賦予過多的意涵,但回到真實世界與動物的相處,我們卻施加了無以挽回的傷害。

我們必須將一切還原,如同《野性的呼喚》的故事結局,讓動物回歸到牠原來的本性,也讓我們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回歸到最真實、最自然的互動。

最後,鍾文音分享了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的一段話。李維.史陀曾花費數年時間在巴西熱內盧相機記錄當地原住民的生活。事後當他看著這些照片時卻有感而發地說道,框外的世界其實更真實,但即使只看到框內的世界,都讓他覺得很有罪惡感。11月29日即將上映的《十二夜》、這場活動講座,還有其他許許多多人在第一線的努力,都是希望讓大家看到更多框外世界的真實。(報導、攝影/Kar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